济南小学语数英辅导中启发式教学的效果与优势
在济南做小学语数英辅导的老师圈子里,最近两年好多人都在聊“启发式教学”——不是那种老师讲、学生记的填鸭,是变着法儿让孩子自己动脑子想问题。我见过好几个孩子,原来上语文课只会等着老师讲中心思想,现在能自己揪着文章开头问“为啥要写下雨天?是不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心情?”;数学原来记公式记到哭,现在会拿着圆片拼成长方形,自己推导圆的面积公式;英语原来不敢开口,现在能跟着老师演“餐厅点餐”的小剧场,用英语跟“服务员”砍价。你别说,这种“推着孩子自己想”的方式,效果是真的看得见。
先说说语文。启发式教学最戳人的是把“被动听”变成“主动问”——讲《秋天的雨》时,老师不直接说“这是抒情散文”,而是抛问题:“‘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’里的‘钥匙’,能打开什么?”孩子会凑在一起讨论,有人说“打开秋天的门”,有人说“打开我们对秋天的感觉”,越聊越摸得到文章的“魂”。写作也一样,老师不会给“春天要写花”的模板,而是带孩子去楼下捡梧桐叶,问“如果写春天,你会从风的味道入手吗?比如妈妈晒过的被子味儿,是不是像春风?”,思路一打开,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全是“我家楼下的春风,是奶奶晒的棉被味儿”这种有温度的句子。还有口语表达,学《动物儿歌》时,老师让小组讨论“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?为啥?”,有人说“我喜欢猫,因为它会陪我写作业”,有人反驳“我喜欢狗,狗会跟我跑着玩”,一来二去,孩子不仅敢说了,还会用理由撑自己的观点。
再讲数学。好多孩子怕数学,就是觉得“公式是死的”,启发式偏要把公式变“活”。比如讲乘法分配律,老师不写“a(b+c)=ab+ac”,而是拿“买水果”举例子:“买3斤苹果每斤5块,3斤梨每斤4块,总共花多少钱?”孩子会算“3×5+3×4”,也会算“3×(5+4)”,老师再问“这俩算法有啥一样?”,孩子自己就摸出“分配律”的门儿了。解题更有意思,比如应用题“小明有10块糖,给小红2块,还剩多少?”,老师不直接说“用减法”,而是问“‘给了’之后,小明的糖变多还是变少?”,孩子自己想通“变少就用减”,下次碰到类似题,不用等老师讲就会做了。还有兴趣,讲几何时老师搞“魔法程式”,把解方程变成“破解魔法密码”,孩子拿着“密码纸”算来算去,嘴里念叨“先算括号里的,再算乘除”,不知不觉就把方程学会了。
英语其实更需要启发式——毕竟语言是用来“用”的。老师不会让孩子死记“apple是苹果”,而是用“联想记忆法”:“apple的发音像不像‘啊婆’?你奶奶是不是经常给你买苹果?”记单词就顺了。听力口语更绝,创设“真实情境”:比如学“餐厅点餐”,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小餐厅,让孩子演“顾客”和“服务员”,“顾客”会说“I’d like a hamburger, please.”,“服务员”会问“Would you like some fries?”,一来二去,孩子敢开口了,听力也跟着上来。还有跨文化,讲圣诞节时,老师不会只说“要送礼物”,而是问“咱们春节吃饺子,圣诞节吃火鸡,都是为什么?”,孩子说“都是一家人一起吃,图热闹”,慢慢就懂了“文化里的团圆”。
济南有个郑老师课外培训,他们的老师刚好接住了“启发式要会引导”的活儿——不是谁都能做启发式的,得有经验,会“变招”。比如数学学科带头人赵成龙,教了十来年毕业班,最会用“生活例子”戳孩子的思维:讲几何模型时,拿“家里的衣柜”讲“长方体的表面积”,说“衣柜要刷漆,得算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,是不是?”,孩子一下就懂了。他编的《初中几何模型大典》里,每一个模型都不是直接给结论,而是让孩子自己“找规律”。语文老师田雪更注重“串起来”,把小学的《论语》和初中的《孟子》串着讲,说“‘仁’不是大道理,就是妈妈给你留的热牛奶,是你帮同学捡铅笔的小动作”,孩子听着亲切,自然愿意想。英语负责人王文杰最会搞“生活趣味”,用“早上挤公交”讲现在进行时(“Look! The bus is coming.”),用“吃火锅”讲“would like”(“I’d like some meat.”),孩子笑着学,根本不觉得是在背语法。
针对小学语数英,郑老师把启发式变成了具体的课堂——全科小班里,语文有“书汇时空”,拿《小王子》让孩子讨论“狐狸说的‘驯养’是什么意思?”,有人说“是互相陪伴”,有人说“是把对方放在心里”,越聊越懂文学的美;数学有“魔法程式”,把“找规律填数”变成“破解魔法咒语”,孩子拿着“咒语纸”算“1,3,5,7,下一个是9”,玩着玩着就把规律摸透了;英语有“Show Time”,让孩子演《小猪佩奇》的“家庭野餐”,戴着佩奇头饰说“Mummy, I want to eat a sandwich.”,戴着乔治头饰说“I want to drink milk.”,口语就这么练出来了。
要是孩子需要更贴的,郑老师的一对一更“准”。比如数学一对一,孩子总把“圆的面积公式”记混,老师不罚抄,而是让孩子拿圆片剪碎拼成长方形,说“你看,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,宽是圆的半径,所以面积是πr×r=πr²”,孩子自己拼一遍,再也忘不了。英语一对一,孩子总记不住“banana”,老师就说“剥香蕉的时候,皮是‘ban’‘ban’的声音,最后咬一口是‘na’”,再带孩子模拟“超市买香蕉”:“How much is the banana?”“Three yuan a kilo.”,单词和口语一起练了。还有易错点,比如孩子总把“的、地、得”用错,老师让孩子自己找“我的书”(定语)、“飞快地跑”(状语)、“跑得很快”(补语)的规律,说“‘的’后面跟名词,‘地’后面跟动词,‘得’后面跟形容词”,孩子自己总结的,比老师讲十遍管用。
还有托管,郑老师不只是“看孩子”,而是把启发式延伸到生活里。用“八管理念”管着接送、吃饭,还搞“创客实验”“书汇时空”——比如用矿泉水瓶做水车,让孩子学“力的作用”;一起读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》,讨论“为什么查理能得到工厂?”,孩子说“因为他不贪心,会分享”,老师再问“你有没有分享过东西?”,把“品德”和“思维”串起来。我见过一个孩子,托管时用饮料瓶做了“自动浇花器”,跟老师讲“这是用了连通器原理,水位低了就会自动流水”——你看,这就是启发式的力量,把课堂上的思维用到生活里了。
现在郑老师在济南有20多个校区,绿城百合、华山、燕山这些地方都有,历下、历城、槐荫也覆盖到了,家长找家近的就行。我邻居家孩子在燕山校区上小班,原来数学考70多分,现在能考90多,说“现在做数学题,我会自己想‘有没有别的方法?’”;朋友家孩子在华山校区上英语,原来不敢开口,现在能跟着老师演“超市购物”,用英语说“Can I pay with WeChat?”。你别说,这种“让孩子自己想”的方式,养出来的不是“会做题的机器”,是“会思考的人”——以后上了初中高中,就算没人教,也会自己找方法学。